微信二維碼

掃一掃
關注協(xié)會官方微信

中國鋁和鋅進口量增加 市場真的需要嗎? 2012年09月28日瀏覽次數:1691 作者: 來源:互聯(lián)網

    就在不久前,最新出爐的中國貿易數據本來還讓金屬多頭們大為歡喜,額手相慶。

   的確,中國8月精煉銅進口較前月下滑,不過僅減少了約3,000噸至25.1萬噸.然而,中國年內迄今的累計進口量已是達到239萬噸,較上年同期水準大幅增加了58%。

   同期,原鋁的進口則在持續(xù)攀升,今年1-8月期間累計進口40.2萬噸,遠高於2011年1-8月的13.2萬噸.事實上,今年迄今的輕金屬凈進口量規(guī)模很大,為2009年以來首見。

   精煉鋅的進口情況亦然如此.今年迄今凈進口29.6萬噸,大大超過上年同期的17萬噸.至于鋁進口,只有2009年的迅猛進口量才能媲美。

   當然了,中國金屬篇章在過去幾個月里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轉變。

   起先是中國政府對於火熱商業(yè)地產市場有意施行的遏制性調控造成了一些別的後果,即金屬需求增長的持續(xù)放緩.此外,對於中國金屬進口數據的例行解讀方式也發(fā)生了改變。

   金屬進口數據不再被簡單視作衡量中國金屬需求的指標,而更多是被當作綜合反映結構和周期變化走向的考量因素,數據中的一些要點甚至和中國大陸生產商的原材料需求毫無關聯(lián)。

   上海保稅倉庫數據

   以銅為例.銅市場現(xiàn)在已經得知,中國海關統(tǒng)計出來的進口數據的重要性和上海保稅倉庫數據無分軒輊。

   在衡量中國銅需求方面,上海倉庫隱性庫存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直接的進口數據。

   目前的普遍看法是,上海倉庫目前有約60萬噸銅,誤差大概在5萬噸左右,這些銅其實進口了,但是未以任何數據的形式得以體現(xiàn)。

   這些庫存數量令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庫存相形見絀.LME銅庫存目前在22.03萬噸,相當於中國兩到三個月的進口需求。

   這些過剩的銅庫存引發(fā)了對於上海交易所的違約,就如他們之前對LME庫存系統(tǒng)違約一樣.部分是因為投資需求是把金屬當作貸款抵押品來使用。

   但這些金屬在上海倉庫的累積卻很能說明一些問題,即中國大陸對於進口銅的實際需求到底是怎麼樣的。

   這亦同樣說明了為什麼一個中國大陸買家能以低到每噸較LME現(xiàn)貨升水30美元的價格持有銅.想想中國銅買家今年支付的升水價格,約為每噸110美元。

   事實就是,中國銅需求的增長速度低於之前幾年。

   中國國內在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注冊的顯性庫存正在上升.這部分已付過關稅的銅目前數量達119,457噸,是5月以來最高位。

   其實,這是讓人擔憂中國經濟增長引擎減速的原因之一,市場注意力已經從中國進口轉向出口,特別是7月增值稅的下調。

   鑒於此,8月近1,700噸的低出口水平將令市場有所放松,不過前景的樂觀性要被相關不確定性所抵消,因為尚不清楚中國冶煉廠會否將所謂的"出口"金屬變相轉移到上海保稅倉庫中。

   詭異的情形

   在鋁和鋅等金屬方面,中國的進口題材變得愈發(fā)詭異。

   今年的鋁凈進口步伐一直很快,足以抵消中國持續(xù)出口鋁合金口的速度。

   實際上,中國在1-8月成為未加工鋁(原鋁和鋁合金)的凈進口國,凈進口規(guī)模為4萬噸.而過去10年里,這種情況只在2009年發(fā)生過一次。

   中國真的"需要"更多的鋁嗎?

  基本不需要!

   8月全國年化鋁產量達到了2,060萬噸的紀錄水平.過去幾個月,上期所鋁庫存一直在強勁增長,396,475噸的規(guī)模達到了2011年4月以來最高。

   正如在銅上,分析師開始擔心可能出現(xiàn)的出口加速,鋁加工品方面也存在類似憂慮。

   今年前八個月,鋁制品凈出口減少10%,至150萬噸,但去年打破所有的紀錄,意味著國內過剩鋁的出口閥門依然完全打開。

   乍看起來,不斷增加的鋅進口似乎更具合理性。

   1-8月,不包括合金在內的鋅凈進口總量為296,000噸,為僅次於2009年同期的史上次高水準。

   今年中國自身產量在不斷下滑,1-8月減少了5.7%.上期所鋅庫存也一直在下降,至少直到幾周前都是如此。

   但302,325噸的顯性庫存處於歷史高位,中國煉廠產量下滑的唯一原因,在於需求疲弱。

   換句話說,中國的生產商正試圖對國內市場進行再平衡.但進口更多的鋅不會帶來幫助。

   實際上,這兩種金屬的進口增加,并不意味著中國市場短缺,而更多的是將進口用於來料加工目的,以及近期趁倫敦價格夏季低迷而開啟的套利窗口牟利。

   隨著此後LME價格借多頭人氣而躥升,套利窗口正在關閉,且進口規(guī)模料將恢復至正常的較低水準。

   回到未來?

  包括銅在內,出現(xiàn)如此大規(guī)模的金屬進口,歷史上只有一次有跡可循,即2009年,該年份在本篇專欄中已數次提到[NextPage]。

   2009年期間,金融危機已演變成制造業(yè)危機,尤其是在中國,當時政府推出了"震懾性"的大規(guī)模刺激支出計劃,以及多項微調措施,包括政府向困境中的煉廠收儲過剩金屬。

   三年之後,中國云南省政府再度祭出這套危機應對工具,計劃從現(xiàn)金短缺的當地煉廠收儲多達30萬噸金屬,主要是鋁、鋅和銅。

   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表明中國金屬需求增長脆弱。

   這還可能重演2009年的情形,當時中國政府在地方和全國兩個層面的干預人為推高了國內金屬價格,形成了驚人的套利窗口,從而導致創(chuàng)紀錄的進口流入。

   2009年的進口加速實際上體現(xiàn)了中國需求低迷,而非強勁.現(xiàn)在雖然還未出現(xiàn)同樣的情形,但云南方面的行動暗示,我們可能再度看到中國進口的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