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二維碼

掃一掃
關注協會官方微信

全球3%的鋁產量存在高盛,是價格操縱還是別的? 2013年07月30日瀏覽次數:1758 作者: 來源:互聯網

 

    市場傳聞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在底特律設有27座鋁錠倉庫。這個經過添油加醋的奇談,說到底就是高盛覺得這塊業(yè)務能掙錢罷了。一位頗有名望的消息人士告訴我,高盛的鋁錠存儲費是每噸每天48美分。由于在其倉庫內目前功存放著150萬噸鋁,僅相當于全球鋁產量的區(qū)區(qū)3%,按照一年365天計算,我估計高盛僅僅從儲存鋁的這項業(yè)務中,每年就可獲得大約2.55億美元(未扣除各項費用)的營收。我有一種感覺,高盛在底特律倉庫雇用的那些貨車司機并不像以前的卡車司機那樣按小時獲得薪酬。
 
  所以,我不能完全理解為什么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聯邦參議員卡爾·萊文(Carl Levin)、《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和《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欄版將能夠促使美聯儲相信,這種普普通通的存儲生意說明高盛在操縱鋁價,促使鋁價有利于自己,而對鋁罐制造商、啤酒和汽水公司以及消費者價格造成不利影響。別忘了,高盛目前倉庫里僅僅儲存了150萬噸鋁,正好相當于全球2012年約4,800萬噸產量的區(qū)區(qū)3%。這必須是某種驟然形成的策略,才能存儲全球3%的鋁供應量成為一種價格操縱罪行。事實上,核心問題是高盛在全球鋁市場上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參與者。就像占全球年產量3%那樣小。
 
  此外,讓這些鋁存在高盛倉庫里的是那些使用鋁的企業(yè),他們目前并不需要這些鋁,因為鋁的價格目前已經下跌了40%,這是相當嚴重的下跌行情。如果他們突然需要這些鋁的話,他們將不得不前往鋁現貨市場,比如說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從一家主要生產商手中購買鋁。此外,目前還有一項調整倉儲政策的待定方案,允許儲存鋁的客戶每天能提出6,000噸鋁,比以前的3,000噸增加一倍。所謂的價格操縱竟然還可以通過增加供應滿足需求的方式來實現,這還真讓人大開眼界。
 
  是的,這個傳聞里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部分。高盛承認,其倉庫中的部分鋁是由諸如投機者、交易商以及對沖基金等金融利益相關方儲存的,在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下跌期間,存在倉庫里的這些鋁錠大幅貶值,給它們的主人造成了慘重損失。但是,出于保護自身及其有影響力的交易客戶的考慮,高盛不會披露其倉庫中的鋁有多少是由交易商持有,又有多少是工業(yè)利益相關方持有。這想必意味著對沖基金是主要持有者。
 
  我也不明白,為什么存在倉庫里的那些鋁要花一年多時間才能交付到它們的主人手中。顯然,這是一個陳舊的制度,現在的儲存者必須排隊,而按照目前的交付速度來看,將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才能真正拿到儲存的鋁。對我而言,在備有叉車等便利設備的當今時代,這么嚴重的交貨延遲完全沒道理。當然,在我看來,突然將每天從倉庫投入市場的鋁錠量翻番,有點像是在2.55億美元費用性收入完全消失之前急于救火的行動。
 
  《金融時報》在報道中描繪的那些令人恐慌的假設情景讓我目瞪口呆,它先指控高盛在拉美國家哥倫比亞接手的一座煤礦發(fā)生的事故,以此提醒你當它成為一項困厄資產后,可能會引發(fā)一場“信心危機”,而這場信心危機可能會促使一家“太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機構遭遇危險。我猜測《金融時報》這里指的是高盛本身。在我看來,這似乎有點過于危言聳聽,而我們真正應該擔心的是,缺乏用于支持金融體系基本財務狀況基礎的抵押品,以及利用無法確定的杠桿率進行的非透明的雙邊衍生品交易。更可笑的是,《金融時報》假設,金融機構經營金屬和相關倉儲業(yè)務可以與2008年次級抵押貸款雪崩般的損失相提并論。
 
  《紐約時報》真丟臉,其報道像是在說,高盛在底特律各倉庫間往返運送鋁,將鋁與市場市場隔離開來,從而推高價格。真相其實并沒有那么令人震驚。由于鋁價一直處于熊市,用戶已決定將鋁移至非LME指定倉庫,從而受益于較低的租金,以及不會受制于LME規(guī)定所帶來的便利。這值得略做進一步的調查。有個重要因素需要再重復一次,據高盛表示,按照LME的的規(guī)定,高盛及其客戶每天從倉庫向市場供應的鋁限于不得超過3,000噸。順便說一下,把3,000噸鋁錠運出倉庫需要多少輛卡車。想想每天要運送3,000噸鋁錠。這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但愿在聽證會開始時,我們會得到有關這些倉儲業(yè)務內部運作方式的更加確切的解釋。